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。
睡兩天沒吃沒喝 糖尿病嬤急性腎衰竭
文/林軒任
82歲獨居的廖阿嬤罹患糖尿病,平時仍可自行打理三餐,家人早晚也會抽空探視,碰巧連二天家人都因工作繁忙,忘記主動聯繫,結果阿嬤居然沒有進食喝水,直到家人探視時,才發現阿嬤精神萎靡、意識模糊,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,緊急送醫後,確認是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鉀症,所幸處置後恢復正常,讓家人鬆了一口氣。
合併高血鉀症 嚇壞家人
阿嬤在急診室的抽血數值嚴重異常,包括肌酸酐高達7.4mg/dL(正常值在1.3以下)、鉀離子濃度7.4mmol/L(正常值介於3.4-4.7),心電圖也顯示心律不整的狀況,詢問後,原來是阿嬤整天都在睡覺,結果越睡越累,導致長時間不吃不喝,造成體內水分嚴重不足,無法維持正常運作,差點造成憾事。
對腎臟來說,水分不足會使腎血流灌流減少,影響腎臟過濾廢物的能力,因此當腎臟功能急劇惡化時,血液中的代謝廢物,如肌酸酐就會無法正常排出,濃度因而升高,造成急性腎衰竭。
另一方面,脫水也會讓血液變得黏稠,使得鉀離子濃度跟著升高,造成高血鉀症,由於鉀離子是調節心臟跳動的重要元素,一旦濃度過高,就會干擾心臟的電傳導系統,導致心律不整,甚至可能引發心跳停止,對於像阿嬤這類有糖尿病史的長者,腎臟本來就可能因長期高血糖而受損,這種突發狀況更可能危及生命。
脫水加電解質失衡恐致命
因此患者到院後,先針對高血鉀症給予鈣劑注射,穩定心臟的電活動,避免心律不整惡化,同時也使用胰島素和葡萄糖,將血液中的鉀離子轉移到細胞內,快速降低血鉀濃度,經過緊急處置後,阿嬤的鉀離子從7.4降至6.3,心律不整的症狀也隨之緩解,暫時脫離生命危險,轉至病房後,再給予大量點滴注射,補充體內嚴重缺乏的水分,這才讓腎臟恢復正常功能,家人總算不用再擔心。
提醒民眾,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對長者和慢性病患者來說,都是隱藏的致命危機,建議平時應確保家中長輩每天有規律的飲食,並攝取足夠水分,避免長時間空腹或沒有飲水。萬一長輩出現口渴、尿量變少、疲倦、肌肉無力或心悸等症狀,可能就是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的徵兆,務必立刻就醫,才能及早處理,避免病情惡化。
(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)
發燒新聞
網友回應